English

山西国有粮企个个扭亏为盈

2000-01-14 来源:光明日报 贯彻政策不走样 坚持改革不含糊 我有话说

本报太原1月13日电(记者杨荣)本报去年1月25日头版头条以《山西“严”字当头搞粮改》为题报道了山西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的基本做法。一年过去了,效果如何?今天,记者到山西省粮食厅采访了厅长高自信。高自信拿出新近制作的统计表告诉记者:“粮食系统不仅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卖粮需求和广大群众的购粮需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也进入良性循环。全省1000多个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去年个个扭亏为盈,共实现利润2900多万元。”

高自信认为,山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能全部扭亏为盈主要得益于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了党中央国务院的粮改政策。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粮改政策后,朱总理亲临山西进行指导。省粮食厅认为,这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山西粮改工作的极大关怀,又是扭转全省粮食企业亏损局面的绝好机遇,便在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粮改政策的同时,要求全省粮食部门和粮食购销企业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粮改政策,以铁的纪律坚决做到:一、常年挂牌,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二、资金封闭运行,不挪用一分一厘购粮款;三、顺价销售粮食,国有粮食企业不再发生新的亏损。为把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落到实处,各级粮食部门和粮食购销企业想了许多便民措施。如全省玉米大市忻州市,市粮食局克服玉米水分高、仓储难、仓储少等困难,定点上门收购玉米,并公开玉米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请农民放心地卖玉米。结果,不仅解决了农民的卖玉米难问题,还使全市的购粮任务很快超额完成。为保证粮食顺价销售,确保粮食购销企业不发生新的亏损,省粮食厅在严格售粮纪律的同时,采取五项措施大打粮食顺价销售攻坚战。一是实行全省粮食促销责任制,即把全省的20亿斤粮食促销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11个地、市110个县、市的粮食购销企业的职工头上。二是实行工效挂钩,即职工的工资、奖金与任务挂钩,多销多得不封顶。三是在有条件的县市实行分购联销,降低销售费用。四是在占领本地市场同时,全力开拓省外市场。五是建立促销激励机制,重奖促销有功人员。这些措施实施后,成效十分显著。原平市粮食局按地域和销售能力将购销企业组成3个销售联合体后派出30多名善经营、有经验的人员到南方设点销售,并在11个省、市建立了销售网点,变短期突击销售为长期稳定销售。去年该市顺价销售粮食2.14亿斤,是全年销售计划的261%。襄垣县粮食局动员职工集资在四川青龙场新建了一座1500万斤的周转仓库,很快把玉米打进玉林市场和彭山市场。还利用中国粮油食品信息网,积极开展网上交易,使全县一举销售粮食1.15亿斤,实现利润86万元。

坚持自身改革不动摇是山西国有粮食收购企业一举扭亏为盈的又一原因。省粮食厅认为,党中央国务院的粮改政策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扭亏为盈指明了方向,但要彻底扭转粮食企业的亏损局面,还必须革除自身的各种弊端。针对不少基层领导一地任职时间长、关系网厚、不好开展工作等问题,省粮食厅在提请省委统一交流地县粮食局长的同时,又对任职三年以上的粮站站长和粮库主任进行了大范围的交流。通过交流,一批年富力强、业务素质高的同志走上领导岗位,为粮改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组织保证。针对不少单位经营管理不善、执行财务制度不严、内部浪费严重、费用开支过大等问题,省粮食厅决定对所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行“六不准”的监管措施,即不准盲目投资建设;不准将资金转借给任何外单位、外部门和个人;不准为上级和有关部门报销各种不合理费用;不准为外系统、外单位或个人提供资金担保;不准亏损企业购置小汽车、移动电话、高档办公用品、发放奖金和装修办公场所;不准在费用开支上大手大脚、奢侈浪费、用公款吃喝送礼。通过监管,全省一年节约经费1.2亿元。针对粮食部门政企不分、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等问题,省粮食厅大面积地调整粮食购销企业、分流富余人员。到去年底,全省的粮食购销企业和企业的从业人员分别由前年的1357个、3.42万人减少为1074个、1.8万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